照護專區

  • 1.寶寶尿布疹的成因與照護+

    尿布疹

    一、寶寶尿布疹常見原因
    寶寶整天包著尿布不透氣,尤其當寶寶漸漸長大,排尿量漸漸變多,或是純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較多的情況下,屁屁潮濕且受到大小排便的刺激,容易造成皮膚炎。
     
    二、尿布疹狀況
    肛門周圍及屁屁表面皮膚泛紅或有小疹子,狀況嚴重時可能出現水泡,觸碰時會痛,當尿布濕時也會因為刺痛而不適或哭泣。
     
    三、 如何護理
    1. 勤換尿布,或使用護臀霜。
    2. 每次大小便後,用溫水清洗並擦乾(盡量不要使用爽身粉抹在臀部,會增加皮膚的刺激性)。
    3. 讓寶寶趴著(注意面部不要朝下),掀開尿布適當暴露屁屁,可減少刺激和保持屁屁乾燥。
  • 2.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+

    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

    (一)脫皮

    1.表皮與真皮的基底膜上不發達,表皮容易脫離真皮
    2.寶寶出生前長時間泡於羊水內,軟化的皮膚增加脫皮的機會
    寶寶衛教-脫皮

    (二)粟粒疹
     40-50%的新生兒均有些皮疹,出現於臉部尤以鼻頭、前額、兩頰最多,呈針頭大小之白點狀。這是由皮膚角質層之皮脂分泌物堆積形成,不需要任何治療,通常在3-4週內消失。

    (三)新生兒毒性紅斑
     這是新生兒期一種良性自癒性皮疹,包括紅斑、丘疹狀突起或有時出現膿皰,可出現於全身任何地方。皮疹處皮膚於顯微鏡下,可見嗜伊紅性白血球浸潤,故雖然其原因不明,也有人認為是對肥皂,油類等物質過敏所致。此狀況通常於出生3-4天後出現,兩週內消失。臨床上需與皮膚細菌感染,作鑑別診斷,後者可由染色看到嗜中性白血球為主,並可找到細菌。

    (四)脂漏性皮膚炎
    1.皮脂腺分泌過多,在出口處阻塞所引發的皮膚發炎
    2.眉毛、頭皮上會產生黃色鱗屑樣皮脂
    3.四到五個月大左右會脫落完畢
    4.以清水擦拭寶寶的患部(勿用肥皂),保持清爽
    皮膚2
     (五)蒙古斑

    1.約有80%的東方寶寶出生時就會有
    2.一種棕色或青色的平坦斑塊
    3.出現於臀部、下背部、足部,或身體各處
    4.皮膚深處含有的黑色素細胞所引起的皮膚變化
    5.二到三歲左右會逐漸變淡,最晚大約六歲前會完全消失
    寶寶衛教-蒙古斑
     
  • 3.寶寶哭個不停怎麼辦?+

    寶寶哭個不停怎麼辦? 

    才剛餵過母奶寶寶就又哭個不停,這會讓媽媽不禁擔心是否奶水不足。
    但此時應該冷靜觀察並判斷孩子哭的原因。

    ※ 喝奶後打嗝了嗎?
    ※ 是不是尿布濕了?
    ※ 是否有流汗?
    ※ 有發燒嗎?

    有時候雖然這些問題都已排除,而且母奶也很充足,但孩子還是哭個不停。這種現象也許是因為孩子感染到媽媽慌亂不安的情緒。因此,母親本身要有自信,媽媽從容不迫,寶寶也會跟著安靜下來。不過,平常不太哭的孩子卻變得愛哭﹑或是哭的方式和平常不一樣時,就要特別注意了,有可能是生病的徵候,此時要注意下列幾點:

    (一)量體溫:平常就要量體溫並記住測得的體溫

    (二)檢查全身檢查是否有濕疹﹑尿布疹或被蚊蟲叮咬

    (三)觀察哭的方式:
       1. 大哭不睡→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等耳朵的感染性疾病
       2. 大哭個幾分鐘後突然不哭了,此種情況週而復始,
        有時身體甚至會捲縮像腹痛的樣子。排便中帶有鮮血→可能是腸套疊

       (如果有1﹑2的症狀,應立即向小兒科求診)
  • 4.如何使奶量上升+

    在正常情況下,產後即早親餵,即早讓寶寶吸吮乳房,乳汁的分泌量會逐漸增多,產後媽媽在營養狀況良好之下,每日可分泌乳汁約800-1000c.c,在哺乳的前6個月,平均每天乳汁量約為750c.c,之後的6個月約為600c.c,但是,當媽媽飲食攝入熱量很低時,可使泌乳量減少到正常的百分之40至50,對於孕期營養狀況良好的媽媽,如果在哺乳期節制飲食,也會使母乳量迅速減少,對於營養狀況較差的媽媽,若能在產後加強補充營養,特別是增加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取量,就可增加母奶量。

    影響奶量的因素其實很多,例如:媽媽母體的健康狀況、心理因素、情緒的穩定度,產後賀爾蒙的分泌變化,寶寶的吸吮好不好和頻率等都對乳汁的分泌都有影響,而且產後媽媽的飲食、營養情況也是影響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。
    對母奶量分泌不足的媽媽,建議以下的方法調整:

    1、心理調適

    給自己相對的正能量,相信自己有能力哺喂自己的寶寶,有正向的的想法與情緒,並有信心才能堅持母乳哺餵,外加要放鬆自己的心情,不是沒奶,就是不愛孩子,就是罪惡,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思維。媽媽產後休息足夠、心情愉快,這樣可讓大腦促進催乳激素的分泌,最好能親子同室,不管在家坐月子或是到月子中心做月子,能多與自己的寶寶接觸,寶寶的氣味、表情、動作、皮膚等都是催乳激素分泌的激發劑。

    2、 寶寶多多吸吮

    將寶寶放在媽媽身邊,按寶寶需求餵奶,夜間間隔時間可長一點,但不可不餵奶,反而在夜裡媽媽泌乳激素反而分泌較多,另外,寶寶吃奶時最好能吃到後奶的部分

    3、充足水分攝取

    對產後媽媽來說,水分的攝取足夠相當重要,多喝湯、多喝飲品、或者是多喝開水,都是保證水攝取的有效方法。

    4、配合食材催乳

    民間有許多催乳的食材療方不仿試試,比如新鮮鯽魚或是鱸魚熬湯,豬腳燉花生或是黃豆,酒釀雞蛋花湯或是烏骨雞熬湯等。
  • 5.乳房水泡與小白點處理方式+

    乳頭上出現小水泡:
    通常是因為寶寶含乳不正確或吸吮力道太大、吸吮時間太長所引起。
    改善寶寶的含乳姿勢就能避免水泡的產生。
    而乳頭上的小白點通常和乳腺管阻塞有關。
    小白點處理方式:
    1.溫水+幾滴橄欖油把阻塞的乳頭泡軟
    2.用紗布巾或小手帕輕輕搓揉阻塞的小白點以去除乳頭上的角質層。
    3.處理完畢後用手或擠乳器擠乳,讓寶寶吸的效果更佳
    4.寶寶吸吮的同時媽媽可以擠壓阻塞的乳管讓乳汁能夠更順利的移除。
    5.如果還是沒辦法解決,媽媽可以找專業護理人員以針挑方式處理以避免感染。
  • 6.乳頭問題-扁平或凹陷的乳頭+

    扁平或凹陷的乳頭

    扁平、凹陷的乳頭有可能增加哺乳的難度,事實上這並非很難解決的問題,足堪欣慰的是上天賜給人類兩個乳房,兩個乳房同時有狀況而無法哺乳的機率很低。

    母親可以簡單的測試乳頭的延展性,乳頭扁平或凹陷的媽媽除了進行郝夫曼運動外,在孕期可以購買乳房罩佩帶以刺激乳頭突出,為了避免刺激宮縮一開始每天佩戴半小時,沒有不適再逐漸增加時間,產後可以持續使用,餵奶時再拿下來。不過,即便產前沒有進行任何護理,產後亦可哺餵母乳!

    產後儘早讓寶寶開始吸吮是非常有意義的事,在不強迫寶寶的情況下,讓寶寶跟妳有充分的肌膚之親,再從凹陷的那邊乳房開始餵,讓寶寶和妳建立親密的連結。在餵奶之前,除配戴乳房罩外,可用手稍微擠壓以刺激讓乳頭凸出或使用空針吸引以利寶寶含乳。

    坊間嬰兒用品店有一種矽膠或乳膠製成的假乳頭,與乳房罩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是佩戴著讓寶寶吸吮,後者是沒有餵奶時,佩戴放胸罩與乳房之間,利用壓力輕壓使乳頭突出,餵奶時直接讓寶寶吸吮乳房。